茶館劇場:粵劇新世代
12.8.2020 | 戲曲

《號外》──1.12.2019

再有價值的傳統文化,也必須有人傳承才得以留存。品一口清茶、嚐一盅點心、看一台好戲,這是民初盛行看粵劇、聽戲曲的茶座文化及傳統,卻在近代漸漸沒落。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帶著推廣粵曲傳統的重大使命,早在幾年前籌備興建戲曲中心之初就計劃開設「茶館劇場」,並由以本地新晉年輕演員及樂師為主的茶館新星劇團駐場演出,以傳統飲茶看戲的模式拉近大眾與傳統粵劇的距離,並傳承歷史悠久的戲曲文化。由今年初戲曲中心開幕至今,茶館劇場已帶來過百場演出,對於活化傳承粵劇的使命,堅持不懈。

當你以為粵劇等同老氣,在茶館劇場卻是另一番風景,在台上奏戲曲唱南音做大戲的全是一群朝氣勃勃的年輕人,為粵劇注入了青春氣息。粵劇早在2009年入選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傳承這項傳統藝術,當初戲曲中心興建之時已有開設茶館劇場的計劃,並成立茶館新星劇團駐場演出,培育年青演員、吸引觀眾。

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主管(戲曲)鍾珍珍同是茶館劇場的監製,對此她說:「當初構思這個劇場時,考慮到必須要與戲曲有關,而且要是香港現時未有的,走遍北京、杭州、廣州、澳門等地,見到歌壇茶座文化,就想到以茶館劇場開拓觀眾,讓他們邊喝茶邊看戲,小試粵劇的滋味。」他們設想來劇場的人可能從未接觸過粵劇,於是將一般長達三小時的傳統戲曲表演濃縮成一個半小時的精髓,推出茶館劇場「粵・樂・茶韻」劇目,當中以香港粵劇歷史為骨幹,演出包括古腔、南音、廣東音樂演奏等,並加入粵劇折子戲的演出,讓人輕鬆易明地認識香港戲曲文化。

延續傳統,除了是教育觀眾之外,也在於培育新生代,茶館新星劇團就是由此而來,演出的樂師和演員全是對粵劇有濃厚興趣、以此為業的二、三十歲年輕人,譚穎倫、陳紀婷是當中的成員。對二人而言,茶館劇場擁有自己的團隊可以不斷排練,是很奢侈的事。「在戲班可能怯於跟前輩溝通,但在這裡因為都是年輕人,經常都會為了劇目不斷溝通、進步,我會說是一班年輕人一起追求夢想。」譚穎倫直言。

為了讓「新星」們更多更快地學習粵劇,劇團裡每個演員都要熟習劇目裡的各個角色,例如在現時的劇目折子戲《再世紅梅記之脫穽救裴》及《穆桂英招親》中,譚穎倫有時是《脫穽救裴》中的裴禹,有時是《穆桂英招親》中的楊宗保,同時又會唱南音、古腔,一人飾演多角,累積經驗也訓練靈活性。另一方面,陳紀婷在飾演穆桂英時則會遇上不同性格的拍檔,令她必須給予相應的反應,也是台上的考驗:「同一個楊宗保的角色,每個拍檔都有獨特性格和演法,或內斂、輕挑、平穩等,讓我必須在台上找到適當的演法回應,很有趣。」鍾珍珍則寄語:「所謂演員,不是單單演文或武生,而是要任何角色、位置、對手都應付自如,這些都是功夫。」

茶館劇場自戲曲中心開幕後至今已演出過百場,說到這個新式看戲體驗有何迴響?鍾珍珍直言劇場最初的目標是讓從未接觸粵劇的年輕一代和外國旅客認識中國傳統藝術文化,而九成的上座率就證明了正面的反應。除此以外,她亦看到茶館新星劇團由始至今的進步與成長,對她而言就是傳承的意義。粵劇之美,更在於對傳統文化的堅持與傳承,她說:「最大的使命,其實是讓它堅持下去。」


作者

戲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