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early September, around 20 participants, including I, have ended a magical month as theatre practitioners. The world-renowned theatre scenographer Jan Versweyveld, whose work is always related to productions directed by the acclaimed director Ivo van Hove, came to Hong Kong to run a four-day workshop on his works
英國著名劇場創作人添・高治(Tim Crouch)早前來港演出《我,馬伏里奧》(I, Malvolio),演出過後,Tim和我們談到他的創作、演出,以及他下月來港進行為期十天的「表演基本步」工作坊。
西九戲曲中心今年9月首辦「小劇場戲曲展演」。七場演出包括新編作品:小劇場粵劇《霸王別姬》、小劇場淮劇《孔乙己》、京崑合演《春水渡》;傳統劇目:梨園戲《朱文》(孤本)。
一套引人入勝的舞台劇,總離不開意象豐富的舞台設計。
為了更深入探討舞台美學(Scenography)這命題,西九文化區聯同著名舞台劇導演林奕華(Edward)舉辦名為「什麼是舞台:空間會說話」(What Is Stage: Dynamics of Seeing)系列,未來三年,透過一連串講座、公開放映及工作坊,帶領參與者漫遊歐洲舞台,從中想像香港劇場的未來。
魁根斯方法(the Feldenkrais Method)是由梅瑞‧魁根斯(Moshé Feldenkrais)創立的身心訓練系統,藉著連繫身體動作與有意識的腦部活動,培養深層的自我感悟(self-awareness),建立更清晰的思維
為了促進舞蹈創作、研究及發展,西九文化區與芬蘭三家舞蹈機構──Dance Info Finland, Zodiak – Centre for New Dance 及 Dance House Helsinki攜手合作,推出為期三年的「國際創意交流──香港x芬蘭」計劃,安排兩地藝術家互訪
今年2月12日,WE Dance「舞.會」以舞蹈嘉年華為這個公共參與計劃暫時畫上句號。不難想像,要策劃與統籌這個大型計劃,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主管(舞蹈) 陳頌瑛 (Anna) 肯定忙得不可開交,即使計劃告一段落,後續工作仍然持續
數月來追訪參與「WE Dance」的不同表演團體,眨眼這個大型舞蹈盛會已來到最終篇。在今個月第二個星期日(2月12日),我有幸可以趁風和日麗的好天氣,湊熱鬧參加這個活動。在12度的低溫下,最後我們卻滿頭大汗離開……
「劇場的繼承者們計劃」進行了兩個多月,而繼承者們的參與,亦進入第二個階段。他們參與了非常林奕華一月中在葵青劇院的新製作《機場無真愛-歡迎來到薄情國》的各種工作,有些參與了宣傳,有些則跟隨創作團隊到台北進行創作與排練
「劇場的繼承者們」計劃,彷佛為劇團帶來了更多不同的眼睛,一同去觀看與分享,並因各人的差異而碰撞出新的東西。看了幾位「繼承者」的分享,我很期待接下來幾個月,這計劃能為他/她們及非常林奕華帶來怎樣的相互啟發
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團隊今年10月邀請了台灣編舞及新媒體藝術家蘇文琪和視覺藝術家吳季璁來港主持《新作論壇》,透過一系列的工作坊,與一眾本地編舞、舞者、新媒體藝術家、藝評人、電影製作人及學生等,探索多媒體與舞蹈創作的關係及互動
眼前的Jenny和國華,一位是花甲婆婆,另一位是輪椅使用人士;他們都是舞者,跳舞時,舉手投足間所綻放的光采,以及眼神所流露的專業精神都跟專業舞蹈家別無二致 。原來只要有心,舞蹈亦非如此觸不可及
一連五日的工作坊,大家面對過不同問題、進行了不同思考,包括「在新媒體的應用下,身體的角色有否轉化?」等等,工作坊聚焦於「新媒體」(New Media),那麼主持人眼中的「新媒體」,到底又是甚麼?
西九文化區首度於其辦公室天台上演希臘經典悲劇《安提戈涅》(Antigone)並作網上直播及錄播,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Louis)深表期待,並有一些有關發展策略及營運模式的思考,想跟觀眾分享
獨立劇團的路愈難行,愈不能孤軍上陣。與北京白光劇社合作《安提戈涅》後,讓鄧樹榮體會凝聚各地力量的重要,「只從媒體等第三者輸出的概念,去推敲異地或他者的處境,無助了解真實世界;我珍惜親身到內地觀摩,以及白光全團來港演出的第一身交流,這讓我們深入兩地的劇場生態、創作困局及演出情況。」
《另一個人》設有多個部份。觀眾將於「非劇場」的空間,經歷一次集誠意、自白與幽默感的體驗、與都市裡陌生人接觸,並展開交流。我們的表演藝術團隊訪問了多位參加者,請他們分享參加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