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及製作藝術學生的跨媒介實驗
8.7.2022 | 藝術 , 劇場

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簡稱TEA)的現屆學生,於2022年年初獲邀參與一連串的跨媒介工作坊(transmedia workshop)。今年7月,跨領域藝術家楊嘉輝將聯同一眾TEA畢業生,以連串實驗啟動創作和展演,現屆學生亦能從中觀察是次作品的創作過程。這些都是由自由空間和TEA合作建立的平台Techbox之項目。

拓展對空間的想像

任何類型的藝術,都離不開對空間的思考和想像。而演藝學科的學生,更加需要在空間設計的觸覺下一點功夫。學生本已對自己學科的技術,例如舞台燈光、音效系統等等設計,已經十分熟悉,在行業裡也有相當的機會實習;然而,在開始追求跨媒介創作的時代,學生也必須要具備跨領域學習的觸覺,裝備自己面對日益複雜的藝術項目。例如近日湧現的「Art Tech」潮流,就是點明了藝術界開始強調跨媒介的特點,生產各類混合媒介的創作

於是,在那次跨媒介工作坊,由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講師姚凱琳教授城市規劃與建築的基礎概念,拓展舞台與空間設計的詞彙與思維,以建築師的角度去思考空間設計;以及由藝術家白雙全帶領一連串的空間創作練習,從他的概念藝術(conceptual art)方向,引導學生以藝術家的方法思考與創作。建築和概念藝術一樣注重對於空間的想像,舞台藝術似乎能夠向兩個領域學習,在變化萬千的黑箱裡應用與實驗。

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概念──可意象性(imageability),強調空間設計的路徑(paths)、邊界(edges)、地標(landmarks)等等,關注我們城市和道路裡的符號和指示,似乎與舞台上的場面調度(mise-en-scene)、空間設計有相似的理念。建築師在思考空間設計時,也必須關注人的行動、習慣和模式,以人為本;舞台設計同樣地,必須考慮角色的調度、行動等,幫助故事的推進。

工具與心法

姚凱琳設計的習作,主要訓練學生如何應用空間思維,切入日常中的觀察。例如她要求學生實地考察演藝學院的周圍,利用手繪地圖,只能利用形狀、比例、顏色、方向、材質、數量等元素,描述走過的旅程。這些元素在整體舞台設計或藝術創作之中十分重要,可幫助創作者仔細考量整個場境的設計,例如建築所考慮的窗戶、門口等與人互動的建築部件;從微觀到宏觀,考慮空間如何配合敘事等等,可以拓展舞台設計的詞彙。

如果說上述的建築概念是「工具」,白雙全所分享的概念藝術,就是「心法」。白雙全以城市空間的發掘、考察和現成物創作,向學生所推介的創作理念,其核心的概念為「考現學」(mordernology)的精神:透過大量觀察城市和日常生活的所有事情,尋找出令自己或者觀眾會心一笑的圖像,也製造出自己獨一無二的想像。白雙全所強調的創作精神,講求偶然、機遇、巧合等等,這一切都是創作的資本,有待藝術家去利用和推廣。

從生活中儲靈感

靈感從生活而來。學生除了在工作坊學習與實踐,也必須要養成「儲靈感」的習慣,儲備好生活思考和觀察作為藝術養份,在未來的某個創作場合應用出來。白雙全與學生所使用的手機,就是絕佳的創作、紀錄工具。

將日常生活的點滴儲蓄並消化,成為每一個創作概念時,「如何傳遞」便是十分重要的一環。這一系列的工作坊,十分強調學生創作前的準備、創作後的展示,乃是在訓練藝術創作者,應該如何向觀眾闡述個人理念、技巧等等。透過從開始到結束的組織和表達,說話成為輔助觀眾解讀自己作品的工具。


作者

胡文釗


相關文章